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 第51节
  县礼房的北门叫“龙门”, 考生们就是从“龙门”进去的。
  轮到他们的进门的时候,递上文书和考牌, 然后有“搜子”过来搜身和查验考篮, 之后便是拿着报名时的画像进行核对了,核验画像的衙役将他看了又看,上林县就这么巴掌大点儿地方,谁不认得卫家四个儿子:“九岁, 眼圆, 面白, 身量瘦小。”
  他拔高声音念了出来。
  后面排队的士子全都朝他看了过来, 卫景平更瞪圆了眼睛看着衙役:念什么念, 有什么好念的。
  他就是九岁,就是来参加县试了, 不服气吗。
  卫景平虽然不高兴,但面上也没表现出来, 忍了片刻, 考生们全部都进来了。
  进入“龙门”之后并不能马上到考号里去, 而是由县令、主簿、教喻等官员带着先给孔子像上了香, 之后由教喻宣读考场规则,而后由县令武念恩宣布大历九年的县试开考。
  宣读完毕, 衙役们过来将考生一个个按照考牌领进考房。
  上林县的号房是这几年新修的,左右两排,中间有个宽敞的场地,看起来很明朗,没卫景平认知中的那么昏暗。
  不过进去里面就没有那么宽敞了, 进深大概只有1米4左右的样子, 一张桌子, 一张椅子,一个笔洗,墙上的隔板里放着一张薄被,大概是怕有考生穿的衣裳单薄,在号房里冻出病来吧。
  还是有一些人性化的。
  卫景平对武念恩生出了些许好感。先前听说他是科举入仕的,大概是亲身经历过,所以稍微上了点心吧。
  号房里并没有鼠蛇虫蚁爬过遗留的痕迹,也没有特别难闻的气味,还算整洁干净,大抵之前县衙是做了准备的。
  仔细检查了一遍,卫景平从考篮里掏出笔墨纸砚,按照他的写字习惯铺开,都准备好了眼光不经意瞥了一眼对面。
  他正对面的男子,就是那个带着身孕来送夫君考试的男子,他此刻正紧锁着眉头,趴在桌子上打哈欠,表情比方才还不耐。
  大概是留意到卫景平在看他,他瞪了一眼过来:看什么看。
  卫景平面无表情地扭过头去,离开考还远,他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,养了一养精神。
  对面那人的砚台却啪地一声掉在了地上,墨汁溅了出来,险些溅到卫景平的鞋子上。
  卫景平一边研墨,一边默默地收回了伸出去的脚尖。
  试卷分发下来,卫景平数了数页数,见上面的墨迹清晰,这才放心。
  拿到试卷,卫景平握紧拳头一拳捶在了腿上。县试的题,没他想象的难。
  但因为这次县试比原先计划的提前了一年的时间,到后来,书院的夫子在赶课,他也飞奔着往前学,很多知识来不及细嚼慢咽,所以也并不简单。
  第一场考的是贴经,将四书五经之中的句子抽出来,中间去掉几个天空,或者抽掉一句话,让考生补充完整。
  一般来说,只要背过四书五经,抄过书的没有考不过的。尤其是白鹭书院的魔鬼式的教学方法,就算是武双白,这一场也不会拉跨。
  卫景平在脑海中过了一过落笔要写的字,提醒自己不要写错,不要漏字,不要写简化字,然后一句一句写在了试卷上。
  五言六韵诗他练过多遍,写起来没花费多少功夫,相当的顺利。
  等他一气写完,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对面的书生,书生也写完了,模糊地看见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,才气逼人。
  卫景平觉得自己是赶不上他的。
  书生自顾地欣赏着自己的卷面,表情陶醉,刚进来时几乎打结的眉头也舒展开了。
  卫景平被对面书生的才气刺激了下,顿时不敢懈怠,反复琢磨之后才下笔将五言六韵诗写到了草稿纸上。
  到了后面,主考官县令、教喻等人站得冷了,就背着手在号房到处走动,走到谁面前就顺便“欣赏”一下谁的卷子。
  武念恩在卫景平面前停留下来,这次来应考的,卫景平年纪最小,只有九岁,够让人瞩目,但比他的年纪更让人好奇的,是卫景平的武官出身。
  这孩子,他还亲自赏过他十两银子呢。
  武念恩在心里想:孺子是有前途的。
  又想起他那不上进的儿子武双白,心中恨得牙根儿痒痒。
  武双白的试卷,他方才走过来的时候看了一眼,险些破口大骂:狗屁不通什么玩意儿!
  有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情,武官,武官怎么了,说不定人家祖上的祖上就是读书人呢。
  而且上林县最大的书塾白鹭书院免收银子进去念书的,对方到底有多“神童”,他还是想要知道一下的。
  卫景平不卑不亢地等他看完了卷子又端详自己,后来点了点头,走了,内心才一阵放松下来。
  又过了片刻,对面的书生头一个交卷出去了,卫景平又检查了下卷面,确认细微之处没有失误,也起身交了卷子出去。
  白鹭书院这一波县试下场的,宋玉临和傅宁出来的最早,见卫景平出来,他们相视一笑,淡的看不出表情,各自径直找自己的亲友团去了。
  他回到院子里等了一会儿,傅宁和潘逍也回来了,两个人后面都跟着家里的小厮,手里捧着吃的用的,苦着一张脸似乎在哀求这俩少爷赶紧同他们回家里住去。
  傅宁收了吃食和换洗的衣物,赶走小厮:“回去跟我爹说,这场没戏,让他准备下一次祭祖庆贺吧。”
  小厮黑着脸回去了。
  这边,潘逍则对家里来服侍他的人道:“本少爷考的很好,让老爷和夫人准备好赏钱等着收喜报吧。”
  卫景平:“……”
  等卫景川听了前面两位少爷的回答,眼巴巴地看着卫景平说些什么的时候,他们家的小少爷开口道:“我不知道我考的怎样。”
  这下,三个人都想挥舞着拳头让他好好想一想。
  “捶墨去。
  第一场的贴经和第二场的墨义之间差了三日,两日后,他们收到了县礼房发放的进入第二次考试的考牌,卫景平听说,这两日内,教喻已经将连贴经都考不过的人筛了下去,大抵占十停之一。
  “傅二,你不是说考不过去吗?”潘逍一边捶着墨一边挤兑傅宁:“敢情你是骗你家里人的。”
  傅宁细细地看着捶打得快成型的墨条,一边试着往磨具里放一边道:“等县试完了我画一套虫鱼的山居图,卫四,你觉得会大卖吗?”
  “我也来一套竹影图,”潘逍想起自己的画技还不怎么行,尬笑着摸了摸头:“算了我还是临摹美人图吧。”
  “都试试。”卫景平道:“在上林县卖不动还有府城呢。”
  “对,咱们明年去府城应试的时候,考完不要回来,摆摊卖上个吉日。”为了打出名声,潘逍都豁出去了。
  “自然要在府城停留几日的,”卫景平道:“考完得等到放榜了才能回来。”
  三日后,第二次四书五经文。
  还是上来一首五言六韵诗,然后是用经义解释经义,说白了就是考你对四书五经注疏的背诵熟练程度,但是相比第一场,这就显得难多了。
  卫景平仅仅在五言六韵诗上卡了片刻,其它答题都很丝滑顺遂,等他灵感上来,五言六韵诗也有了,这时候,考场还没有一人交卷,说明他的灵感来得算是快的。
  等到他写完抬头一看,对面的位子已经空了,他竟没注意到,对面那位书生什么时候交卷子走人了。
  第二场与第三场隔了五天,这场考下来,回到院子里都沉默了。
  因为过不过的通知给的有点晚,要等到三天之后了,所以比上一场等待期间有点心焦,都闷头捶墨。
  繁楼的许德昌送来一份鲤鱼跳龙门和一份蟹黄小笼包,说祝卫公子金蟾折桂,早日登科之类的。
  “许德昌那个小老儿挺义气的嘛。”潘逍对送来的晚餐十分满意:“沾卫四的光,咱们也吃一顿繁楼的大餐。”
  许德昌上回去府城,给人送礼的礼单之中添了一套天下第一墨的醉别,收礼的人十分满意,他回来之后听说卫景平下场了,大概也是心生了结交之意,顿顿从繁楼送吃的过来,短短不到五天,卫景平觉得自己已经长胖了。
  “出息。”傅宁不屑地看了一眼潘逍。
  两人又怼了起来。
  每天除了捶墨之外就是温书,三人变着花样温书,到了第三场和第四场的时候,已经淘汰了十停之四了,白鹭书院却只掉队了武双白一个,其余的蒙童全在礼房能看到。
  卫景平心想:怪不得顾世安敢收一年12两银子的学费,这是用教学质量说话,值了。
  但是到了第三场考试,题目却陡然变难了,开始考经义了,让考生个人发挥的成分加大,且素材给得也越来越偏向五经里的内容了。
  连阐述也要一大段一大段的写,据程青考前对他们的训练,这个答题的时候是要引经据典,显示出自己的博学和文采的,这个在阅卷的时候,主考官那里,就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了。
  作者有话说:
  请教了一下学院研究古代科举的老师,说从明清的录取率上来看,县试相当于现在小升初重点中学选拔,府试相当于中考,院试相当于高考的难度。后面还有一章~
  第56章 放榜
  ◎他又往下寻了十名,还是没有看见自己的名字。◎
  卫景平近一年来都在训练、模拟这块儿, 把上辈子小镇做题家的应试精神发挥到了十成十,应付起来算是能写完吧, 至少, 答完题之后,他抬头一看,对面的书生眉眼严肃,再没有之前不屑一顾的神情了。
  看来不是他一个人觉得难度加深了, 那就好。
  这场, 没有人早交卷出去, 一直等到考试结束, 才陆续走出考场, 步履也没之前那么轻快了。
  这一场跟第四场之间隔了七天时间,更久, 也更心焦。
  “我总觉得有句话用的不妥,”一会去, 潘逍就嚷嚷道:“会不会被考官嫌弃太过锐利而不录取?”
  傅宁低头一心一意地捶着墨条, 充耳不闻, 过了会儿才吼道:“潘儿你有完没完了啊?”
  考牌没下发之前, 谁也不知道结果,他也心烦意乱着呢。
  他的五言六韵诗作得不满意, 到最后也没有对仗出满意的句子来,只能把稍稍满意的抄上去了,总之,这一场考的不怎么满意。
  “考不上有什么的?”正巧来给墨铺送松烟的卫长海接过他们捶打好的墨条放入风干笼中,动作过于娴熟:“到时候来铺子里帮忙作画, 一样有吃有喝。”
  一个月能挣的银子, 不比考上秀才的差。
  要是今年醉别能卖得和去年一样好, 指不定很快就富甲一方了呢。
  潘逍望了一眼傅宁,苦笑道:“老傅,到时候咱俩还能结伴来。”
  “我才不要和你结伴来呢。”傅宁一边琢磨着在窄窄的墨条画个什么好看,一边让潘逍没脸:“要落榜你落榜。”
  到了第四天一早,县礼房的人终于打发人来了,发了考牌,还顺祝他们下一场考试顺利。
  这下三个人的心全都落到肚子里去了,一个个喜形于色,放下墨条,抱着书本大声念起来。
  虽然他们已经几乎能倒背如流。
  到了最后一场,几乎减去了一半的考生,就连进入号房,都能感觉到那种空了,连空气也新鲜不少的感觉。
  可以预想,这场考试,题目又难了不少。
  果然,试卷发下来,压轴的八股文出场了,这回考文采考严谨,考官主观给分的成分就更多了。
  八股文出场了!
  虽然书院赶进程,做八股文章自从起讲之后,入题、起股之类的后五个部分没有学的那么细致,全靠个人去悟,但卫景平毕竟被书院的夫子们背诵了那么多“名家名篇”,到这场考试上,想不了那么多,只能去套了,他找了一篇琅琅上口且结构“八股”尤为明显的,试着先把文章的结构列在草稿纸上,然后再去想了一句半句的往里面填。
  这一年的功夫,他把套八股文的套路已经拆开来装回去,装回去拆开来,研究得滚瓜烂熟,于是很快就搭了个框架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