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25 杨涟的被害
  杨涟,从朱常洛驾崩到朱由校登基,可谓尽心尽职,他为了辅佐太子顺利登基,呕心沥血,几乎是夜夜不寝。
  史书上称他在六天内“涟须发尽白,帝亦数称忠臣”。
  朱由校继位后,杨涟升任兵科都给事中。
  这时,御史冯三元等极力诋毁熊廷弼,杨涟公正疏陈此事。
  不久后,他弹劾兵部尚书黄嘉善八大罪,黄嘉善遭罢免。
  这时的杨涟,应当说是得到重用的。
  朱由校的登基,东林党可谓居功至伟,而杨涟又是东林党中出力最多的人。然而,权力最后落在了魏忠贤和客氏的手中。
  这一切,只因为,朱由校年纪太小,所信任的人是保姆和身边的太监!
  魏忠贤和客氏相勾结,在宫中独揽大权,肆意为虐。
  一些官吏纷纷投靠魏忠贤,结成“阉党”,打击和排斥东林党人。
  杨涟看到这种情形,怀着满腔的悲愤,决心挺身而出,讨伐魏忠贤!
  同年六月一日,杨涟将写好的奏疏藏在怀里,准备趁早朝时面奏朱由校,当场揭露魏忠贤。
  不巧的是,当日免朝,杨涟“恐再宿机泄”,只好交会极门转呈朱由校。
  杨涟在奏疏中列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,揭露他迫害先帝旧臣、干预朝政,逼死后宫贤妃,操纵东厂滥施淫威等罪行,最后指出魏忠贤专权的恶果是“致掖廷之中,但知有忠贤,不知有陛下;都城之内,亦但知有忠贤,不知有陛下”。
  他请求皇帝“大奋雷霆,集文武勋戚,敕刑部严讯,以正国法”。
  杨涟的这个做法,勇则勇矣,智则不智,因为,他没把握好人性和形势。
  这个人性,就是朱由校的人性。
  朱由校如果是个有责任的皇帝,一看到杨涟的奏疏,马上去调查,知道魏忠贤是这样祸乱国家,一定会将他绳之以法,杨涟就一点事都没有,反而有大功。
  可惜,朱由校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,在他的眼里,谁也比不上保姆客氏重要,简直就是他断奶不了的妈妈一样,一刻也离不开;至于魏忠贤,在他看来,更是大大的好人,忠厚的玩伴。
  在朱由校这样的人性下,杨涟去搞魏忠贤,无异于是去送死!
  杨涟此疏,虽然字字句句,如雷霆万钧,击中魏忠贤的要害,但是,真正能击败魏忠贤的,不是魏忠贤做了多少祸国殃民的事,也不是杨涟指出了魏忠贤多少坏事,而是,皇帝对魏忠贤的信不信任。如果皇帝对魏忠贤绝对的信任的话,那么,杨涟的话,就是纯属污蔑!
  魏忠贤就是牢牢抓住这一点,所以,他慌忙跑到朱由校面前哭诉其冤,并利用朱由校不识字的缘故,削减罪状。
  朱由校真假难辨,好坏不分,反而温言抚慰魏忠贤,“严旨切责”杨涟。
  这样一来,魏忠贤没被杨涟搞死,反而要搞死杨涟了!
  同年十月,魏忠贤开始反击,他矫旨责杨涟“大不敬”、“无人臣礼”,将杨涟革职为民。
  魏忠贤挤走了杨涟,仍不肯善罢干休,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。
  天启五年,公元1625年,魏忠贤指使“阉党”大理丞徐大化弹劾杨涟、左光斗“党同伐异,招权纳贿”,借兴“汪文言之狱”谋害杨涟等人。
  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挥许显纯在魏忠贤的授意下对汪文言严刑逼供,要他诬陷杨涟受贿。
  汪文言宁死不屈,仰天大呼道:“世岂有贪赃杨大洪哉!”
  许显纯无计可施,只好自己捏造供状,诬陷杨涟、左光斗曾受辽东经略熊廷弼贿赂二万两。
  魏忠贤立即遣锦衣卫缇骑前去逮捕杨涟等人来京审讯。
  六月,杨涟被逮押送北.京,沿途群众闻讯,皆为杨涟鸣不平。
  他们自动夹道哭送,所过村市,“悉焚香建醮,祈祐涟生还”。
  这时,在知府李行志、知县夏之彦等的倡议下,“四门设柜,捐俸首倡。士民好义者,倾家乐助。更属僧道,遍化吴楚申浙诸省”,最终筹集了一万余两。
  然而,民心所向,并不能救杨涟,因为,屠刀不掌握在民心的手里,屠刀掌握在魏忠贤手里!
  六月二十八日,杨涟被下镇抚司诏狱审讯。
  许显纯将锦衣卫的诸多酷刑一一用于杨涟,折磨得他遍体鳞伤,气息奄奄。
  后来提审时,杨涟被折磨得无法坐、立,许显纯便让打手给杨涟带上桎梏,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审。
  杨涟仍不屈服,在狱中写下《绝笔》,继续陈述“移宫案”的真相,痛斥魏忠贤紊乱朝纲。
  魏忠贤得知后气得七窍生烟,令许显纯立即杀掉杨涟。
  七月庚申夜里,许显纯令缇骑在狱中处死杨涟,此贼先后以“土囊压身,铁钉贯耳”等手段加害杨涟,但杨涟并未身亡。
  天启五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,公元1625年8月28日,许显纯以一枚大铁钉钉入杨涟头部,终将其害死,时年五十四岁。
  杨涟在死前,咬破手指,写下血书一封,称“欲以性命归之朝廷,不图妻子一环泣耳!”他写完,仰天大笑。
  孔子说,求仁得仁,又有何憾!
  杨涟,以微弱之身,抗击九千岁的魏忠贤,虽死何憾!
  我们从智慧上来说,杨涟在没有胜算就出手,自然谈不上智慧的人物,但是,我们从忠勇来说,杨涟绝对是个忠勇之士!
  他是个值得历史铭记的人,虽然,他是个不懂人性,没有掌握形势的人,但我仍然敬佩这样的人!因为,他有着一样智慧——优秀的品质!
  孔子说,君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,这种精神,就算一个人没有洞悉人性,掌握形势,仍然是个了不起的人!
  崇祯元年,公元1628年,杨涟之子杨之易、杨之赋向朝廷鸣冤,杨涟冤案得以平反。
  朱由检“追录死阉忠臣”,以杨涟为首,追赠他为太子太保、兵部尚书,谥号“忠烈”,赐祭葬,并任命他的一个儿子为官。
  历史,终究会归还正义。